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熬夜帶來的傷害!原來熬夜多了真的會死
熬夜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把「熬夜」定義為 2A 類致癌因素,與高溫油炸食品同屬一類。
不過,雖然很多人知道熬夜會傷害身體,但大家似乎都沒有重視起來。《2016中國睡眠指數》顯示,有23% 以上的中國人長期深陷熬夜之中,有些人是為了工作,有些人僅僅是放不下手機。
睡不飽的15種嚴重後果
身體需要睡眠進行修補,如果睡眠不足,你的身體便會加倍奉還。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睡眠不足的問題也導致許多公共衛生問題,導致發生車禍、醫療疏失和工業事故的機率增加,也會引發許多慢性疾病。此外,睡眠不足使得美國經濟每年的損失高達4,110億美元的生產力。
究竟睡不飽會產生哪些身體疾病?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飲食原來這麼重要!在這個意識覺醒的時代 ,你知道什麼是高振動力的飲食?別忽略了!
健康食品指的是純天然、沒有化學成分的食物。具體來說,就是「真實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物、加工產品及殺蟲劑等,因此我們可以多多關注在地和有機的食品。 簡而言之,健康食品就是回歸飲食的基礎,我們只攝取自然生長在土地及樹上的植物,以及在良好環境生長,餵予適當飼料的動物。如此一來,我們的日常生活及飲食就不適合再攝取含有精緻糖(汽水、糖果、蛋糕等)及不好油脂(油炸食品)的食物。同時,我們也得減少攝取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如鮭魚、鮪魚、劍旗魚等),因為這些魚類常含有重金屬或其他有毒物質。當然了,親自下廚非常重要!要吃得健康,就要煮得健康。因此,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規劃菜單、買菜、找到販售高品質產品的在地小農賣家及學會閱讀食品營養標籤,以便在必須購買即食商品時能派上用場!唉,沒辦法,畢竟總有在外頭購買現成食物的時候。
吃素沒營養?我不服!佛教,道教,現代科學告訴你真相!
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 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
茹素的力量
茹素的力量是知名導演 James Cameron 主導的紀錄片,James Wilks 為電影講述。
James 是一名前 UFC 格鬥選手,他花了一些時間談論自己的成長經歷,然後談論他如何遭受需要手術的傷害。
在康復期間,他在六個月的康復過程中全神貫注於閱讀營養方面的科學期刊,超過 1000 個小時。James 開始探訪世界各地的菁英素食運動員並且向他們請教吃素的選擇原因。
首渡效應
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的構造是一群碳原子兩兩相接成一條長鏈,末端是個酸,骨幹的碳與碳之間若有雙鍵,依據兩個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在 雙鍵同一側(順式)或不同側(反式)而分為順反式脂肪酸 。
動植物合成的脂肪酸都是順式,大約只有兩種情況會產生反式脂肪酸,一是在化學作用下,如食品加工將液體油變成固體的時候,是把氫加到脂肪酸的雙鍵上使它 飽和,雙鍵愈少亦即越飽和就越硬,製造出來的脂肪酸若還有雙鍵 (即部分氫化油),脂肪酸會由順式變成反式,因為反式構造四平八穩較穩定;把油氫化的好處在延長保鮮期,較不易酸敗,便於塗抹,形狀可固定或成乳狀,但卻 有產生反式脂肪酸的缺點。反式脂肪酸的另一個來源是微生物,如牛羊的反芻胃中的微生物,會把牧草發酵合成脂肪酸,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所以牛羊肉與油、牛 羊奶與奶油中就會含有反式脂肪酸。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高者,可預測將來發生冠心疾病與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與心律不整及心臟病瘁死也有相關。反式脂肪酸對血脂的影響 雖不全一致,但大多數的研究結果是有不良影響,引起冠心疾病與糖尿病的可能的機轉有:
1. 上升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下降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造成兩者比 例的上升程度比飽和脂肪還糟。
2. 上升血液 Lp(a) ,此指標與冠心疾病、中風有關。
3. 上升血油。
4. 增加小而重的低密度脂蛋白。
5. 干擾必需脂肪酸代謝。
6 降低胰島素敏感度。
7. 反式脂肪酸的平日攝取量與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指標有正相關,而發炎反應是動脈硬化、糖尿病及多種癌症的起始。
反式脂肪酸的致癌性並未發現,可能只對某些人群較危險,如有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沒有用荷爾蒙補充治療的停經婦女若食用大量反式脂肪酸,大腸癌危險性增高兩倍。
把飯換成它就能多燃脂30%!營養師都吃這些提高代謝力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羨慕有些人怎麼吃都吃不胖嗎?愛吃又想要擁有易瘦體質,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代謝速率,才能將更多吃下的熱量消耗掉、避免它們變成體脂肪。當然,每個人天生的代謝力都會因為年齡、身高、基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後天的努力還是能夠幫助消耗熱量,像是運動,或是正確的飲食!只要跟著營養師多吃以下4類食物,你也能擁有高人一等的代謝力!
紐約營養學者Marjorie Nolan Cohn指出,抗性澱粉無法被小腸消化,而會進入大腸並在那裡發酵、生成有益的脂肪酸,阻礙身體燃燒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因此能讓身體利用最近攝取或原本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營養與代謝》雜誌中的一篇研究發現,將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的其中5.4%以抗性澱粉替代,就能夠增加餐後脂肪燃燒達20~30%。
除了地瓜以外,煮熟後放涼的米飯及馬鈴薯,以及未熟香蕉、糙米、大麥、玉米、豆類等食物中都含有抗性澱粉。
2 鮪魚、鮭魚:優質蛋白質
洛杉磯營養師Patricia Bannan則選擇蛋白質。她解釋,對身體來說,蛋白質比其他營養素更難分解、消化,因此能夠增加餐後的熱量燃燒最高達35%。
每個人所需要的蛋白質量不同,一般的換算方法為: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0.8~1公克的蛋白質。最佳的食物來源包括:雞蛋、豆類、堅果、起司、脫水優格等。
3 亞麻籽、奇亞籽:omega-3脂肪酸
認證營養顧問Jennifer Salos認為,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籽、奇亞籽能夠藉由減少發炎、平衡血糖,使代謝機能快速運轉。她指出,當發炎情況減少,肌肉或關節的疼痛問題也會跟著減少,使人更願意從事有助提高代謝的運動;而穩定血糖則有助於控制食慾,讓人吃得較少卻仍感覺飽足,減低熱量攝取。
此外,omega-3脂肪酸也能降低身體對瘦蛋白的抵抗性。而澳洲蒙納許大學的研究者曾發現,瘦蛋白不但是飽足感的訊號,也能夠增加燃脂的速度。
4 椰子油:中鏈脂肪酸
另外,Jennifer Salos也會使用椰子油來提高代謝。椰子油中的中鏈脂肪酸會以不同於一般脂肪的方式被代謝:它們會從消化道直接被送往肝臟,而且不會被儲存為脂肪,而是會被直接作為能量使用。除了加入飲品中增添風味,椰子油也能被用於炒菜、烘焙等烹調用途。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素食的好處與利益
現代人多喜肉食,以致高血壓、糖尿病、腎結石、心臟病、血管硬化,以及癌症,紛紛出現。再以「提高智慧食品營養成分表」,明確列出素食的利益,供讀者自己去分析、比較,肉食與素食,誰優?誰劣?最後才以佛家慈悲的因果觀,明確的告訴讀者:「殺生食肉,實是惡業,必當受報無疑也。」文中更以現身說法,將自己年輕時期,食肉受報,跌斷左腿成為「跛腳法師」的經歷,據實的告訴讀者(見「結論」篇第二十四頁。)望大家以此為警惕。
如何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呢?
作者最近到雙和醫院做健檢,除了太胖跟骨質鈣不足外,其他的都好好的,就是低密度膽固醇(肉類與魚類含很多)還是過高,已經茹素將近兩年,為何還會如此呢?
就是因為缺乏攝取高密度膽固醇,來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原因,於是在易素網找到如何提高高密度膽固醇相關的資訊,如下文章:
此文轉載自 suiis 素易 / 如何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呢?
- 正確攝取脂肪: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存在於脂肪的肉、全脂肪奶製品、奶油和雞蛋)會影響你的心臟健康,因為它可以增加您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趣的是,飽和脂肪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不足以抵消影響的LDL膽固醇。反式脂肪酸(存在於許多加工食品)不僅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選擇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食物,因為它們往往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當然,總脂肪量在你的飲食也很重要,應保持低於你的總熱量 3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良好的食物來源包括堅果和某些植物油(橄欖油、花生、亞麻籽)。
- 身體變得更加活躍:定期運動可以幫助你減輕體重,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強你的肌肉和骨骼。定期的有氧運動(任何運動,如散步,慢跑或騎自行車)提高你的心跳率至少20到30分鐘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最近的研究顯示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重要的因素是持續時間運動,而不是強度。
- 保持健康的體重:即使減輕幾磅,就可以幫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這一點尤其重要,如果你超重部位集中在你的腹部。
- Ω3:選擇健康的油脂,如Ω3,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結合健康的Ω3脂肪酸(存在於亞麻籽)也將提高你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
- 減少增血糖食物:英國研究人員指出,低血糖指數飲食的人有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這意味著消耗更多的蔬菜、豆類、酸奶和醋、少糖、少白麵包、少白土豆和少喝含糖軟飲料。
- 增加攝取可溶性纖維:燕麥、蔬菜、水果和豆類含有豐富可溶性纖維,每天至少兩份,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
- 戒菸:吸菸會降低你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血液形成血栓的機會。戒菸可提升HDL-C達15~20%效果驚人!
- 限制飲酒:如果你喝,限制你的酒精飲料男人每日不超過2杯和婦女每天1杯。適度飲用紅酒,可能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5%到15%,為了希望得到紅酒的好處又不想因酒精傷害身體,可改喝優質的無酒精紅酒。
- 補充鎂:每天400~800毫克的鎂,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防心臟肌肉痙攣,保持血液流動順暢,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跳。
常見食用菇類-介紹與功效
註:菇類被分類為惰性食物,對於靈修的人來說,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常見菇類介紹與功能:
營養:含豐富葉酸,適合惡性貧血或懷孕婦女食用。特色:用真菌變種後經菌種栽培馴化穩定,再用生物科技栽培技術改良,創造出潔白如雪、外形如花的全新食用菇種。口感:鮮脆嫩。
|
營養:含豐富榆菇多醣、氨基酸、維生素B群、葉酸與鈣、磷,另含非金屬元素硒,男性多攝取硒可防攝護腺癌。特色:外觀討喜,原產俄羅斯與中國大陸邊界,栽培溫度較低,約攝氏十度,栽培全程需控制溫濕度。口感:濕潤時稍微黏滑,煮食後嘗起來柔滑順口,菌柄脆鮮嫩,完全沒有菇腥味。
|
韓國特有品種,特殊的寶石藍。(目前種植顏色會因北、中、南的居住環境溫度高低而有所不同)肉質鮮美,口感滑順 有脆度 葉酸含量豐富。懷孕婦女及惡性貧血者可多補充葉酸。屬於營養高,熱量、低含有蛋白質、糖份,脂肪、維生素和鐵、鈣等微量元素
|
每天運動15分鐘效果
一篇由台灣國衛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aiwan 的溫啟邦 Chi-Pang Wen 教授和他的合作團隊,發表在 2011 年 10 月 1 日 The Lancet 期刊的文章說:不運動的人,如果每天做 15 分鐘或每週 92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就可以減少死亡率 14%,或增加壽命 3 年。
轉載自: ComeForHealth
多單位合作,以台灣人口為對象的大型、長期的分析
該研究團隊,還包括美國德州大學的 Xifeng Wu 教授,和台灣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 (MJ Health Management Institustion)”。研究者從 “美兆” 取得了 416,175 位參與者的健康和生活習慣的資料。這些資料涵蓋 1996-2008 年,共十二年。受試者在加入美兆時,填寫了包括他們每周的運動 (或體力活動) 的強度和時間長度,也填寫他們在工作時間的運動量。運動強度被分成 4 等:輕 (強度等同於慢走)、中 (快走)、強 (慢跑)、超強 (快跑)。
研究者將受試者,根據其運動資料,分入 5 類,包括:不運動者 (每周少於一小時輕等活動)、低度運動者、中度運動者、高度運動者、和非常高度運動者。研究者觀察追蹤期間內每一組受試者的平均死亡率,並且根據死亡率的資料去推測他們的預期平均壽命;個案平均追蹤年數約8年。研究者也收集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工作體力消耗、吸煙、喝酒、空腹血糖、血壓、膽固醇、身體質量指數、糖尿病、癌症等資料。研究者統計、分析 “追蹤期間內五類受試者的死亡率和他們運動量之間的關係”,並且計算其預期壽命。
不必 30 分鐘,每天中等強度的運動 15 分鐘,就能夠得到大部分的健康利益
分析結果發現:
- 以不運動者為基準,低度運動者的總死亡率減少了 14%,癌症死亡率減少 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減少 20%;進一步換算成預期壽命,低度運動者可以多活 3 年。
- 低度運動者的平均運動量,差不多等於每周 92 分鐘快走;或差不多每天要行走 15 分鐘,每週六天;其行走速度為每 15 分鐘走完一公里 (大約每分鐘走 100 步)。
- 如果每天以同樣的速度行走 30 分鐘,也就是說比低度運動者再多走 15 分鐘,則可以進一步減少總死亡率 4%、減少癌症死亡率 1%;壽命則再增加 1 年。
- 以上的結果似乎與年齡層、性別、是否抽菸、體重、和是否有心臟病無關,都可以得到相類似的健康利益。
- 如果每天以同樣的速度走路超過 30 分鐘,則每再增加 15 分鐘,會繼續減少總死亡率 4%,直到每天 100 分鐘為止,再多沒有更多好處。
研究者評論說:
- 國際衛生組織所推薦的每週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很難推行。例如,在美國只有 1/3 成年人能達到這個標準;而在台灣、日本、和中國,只有 20% 成年人能做到。
- 這個臨床的結果和從前西方家的報導相當吻合,卻是第一次提議 “每天 15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六天,已經足夠得到運動所能帶來的大部分健康利益” 。
- 在東亞,或許衛生機構應該改提倡較容易達到的每天 15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這一個減量過的運動標準,可能在世界其他國家也較容易被推行。如果因此能增加運動人口,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死亡率,而且可以減少各國因為照顧慢性疾病所帶來的財政壓力和社會貧富不均。
溫啟邦教授對台灣記者發表的評論
這篇 The Lancet 論文曾在其 8 月 16 日網路版登載,當日溫啟邦教授答台灣記者時,發表了進一步評論,包括:
- 台灣高達五成四的成年人屬於不運動者 (是吸菸人口的 2 倍),且有二成二僅屬於低度運動者。25 歲到 44 歲運動量最少,其中高社經地位族群特別不愛運動。
- 台灣人最常運動的是學生、中老年族,而社會中堅每 8 人只有 1 人有運動習慣;這和美國各年齡運動人口是隨年齡增加而遞減,大異其趣。
- 運動是良藥,醫師開給病人的處方,應包括建議病人每天至少快走 15 分鐘;如果有半數的不運動者能動起來,就能促進健康,減少醫療支出,拯救全民健保的財務危機。
結語
有一篇 2010 年 4 月 26 日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同時有抽菸、缺乏運動、飲食失衡、喝酒過多,這四項不良習性的人,其壽命比起沒有不良習性者,縮短 12 年。有一篇 2009 年 BMJ 期刊發表的文章說,同時有抽菸、缺乏運動、飲食失衡等三樣不良習性的男性,其壽命平均縮短了 10 年左右。
溫啟邦文章則說,單就運動習慣而言,不運動者如果能每天快走 15 分鐘,就可以因此增加壽命 3 年。假設一位不運動台灣人,願意從 25 歲到 65 歲每天快走 15 分鐘,那麼他一共要走 219,000 分鐘;但是它可以因此多活 3 年,即 1,576,800 分鐘。所以,每快走一分鐘可以多活 7.2 分鐘;哇!有這麼高的 7.2 倍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