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熬夜帶來的傷害!原來熬夜多了真的會死

熬夜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把「熬夜」定義為 2A 類致癌因素,與高溫油炸食品同屬一類。

不過,雖然很多人知道熬夜會傷害身體,但大家似乎都沒有重視起來。《2016中國睡眠指數》顯示,有23% 以上的中國人長期深陷熬夜之中,有些人是為了工作,有些人僅僅是放不下手機。

睡不飽的15種嚴重後果

 

身體需要睡眠進行修補,如果睡眠不足,你的身體便會加倍奉還。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睡眠不足的問題也導致許多公共衛生問題,導致發生車禍、醫療疏失和工業事故的機率增加,也會引發許多慢性疾病。此外,睡眠不足使得美國經濟每年的損失高達4,110億美元的生產力。

究竟睡不飽會產生哪些身體疾病?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飲食原來這麼重要!在這個意識覺醒的時代 ,你知道什麼是高振動力的飲食?別忽略了!

健康食品指的是純天然、沒有化學成分的食物。具體來說,就是「真實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物、加工產品及殺蟲劑等,因此我們可以多多關注在地和有機的食品。 簡而言之,健康食品就是回歸飲食的基礎,我們只攝取自然生長在土地及樹上的植物,以及在良好環境生長,餵予適當飼料的動物。如此一來,我們的日常生活及飲食就不適合再攝取含有精緻糖(汽水、糖果、蛋糕等)及不好油脂(油炸食品)的食物。同時,我們也得減少攝取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如鮭魚、鮪魚、劍旗魚等),因為這些魚類常含有重金屬或其他有毒物質。當然了,親自下廚非常重要!要吃得健康,就要煮得健康。因此,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規劃菜單、買菜、找到販售高品質產品的在地小農賣家及學會閱讀食品營養標籤,以便在必須購買即食商品時能派上用場!唉,沒辦法,畢竟總有在外頭購買現成食物的時候。

 

吃素沒營養?我不服!佛教,道教,現代科學告訴你真相!


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 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 



茹素的力量

茹素的力量是知名導演 James Cameron 主導的紀錄片,James Wilks 為電影講述。

James 是一名前 UFC 格鬥選手,他花了一些時間談論自己的成長經歷,然後談論他如何遭受需要手術的傷害。

在康復期間,他在六個月的康復過程中全神貫注於閱讀營養方面的科學期刊,超過 1000 個小時。James 開始探訪世界各地的菁英素食運動員並且向他們請教吃素的選擇原因。

 

 


 

首渡效應

 


保健食品進入人體後,經過第一次腸肝循環時,有效營養會被肝臟破壞,導致吸收降低,降低了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就是 所謂的『首渡效應』。

首渡效應可以經由飯後服用的方式,降低首渡效應的影響,增加吸收率。胃酸的破壞和蛋白質結合率的問題,也會影響保健品營養成分的吸 收。 

 另外,還有細胞之運輸體或穿透度皆會影響吸收,且在腸道內皮細胞及肝臟中有代謝酵素存在可對於保健食品進行代謝,因此到達全身血液循環的量會小於原先服用 的量。

多數藥片吞服以後,會在胃內崩解散開,然後進一步溶解在胃液裡。來到了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便經絨毛吸收進入身 體。

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的構造是一群碳原子兩兩相接成一條長鏈,末端是個酸,骨幹的碳與碳之間若有雙鍵,依據兩個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在 雙鍵同一側(順式)或不同側(反式)而分為順反式脂肪酸 。

動植物合成的脂肪酸都是順式,大約只有兩種情況會產生反式脂肪酸,一是在化學作用下,如食品加工將液體油變成固體的時候,是把氫加到脂肪酸的雙鍵上使它 飽和,雙鍵愈少亦即越飽和就越硬,製造出來的脂肪酸若還有雙鍵 (即部分氫化油),脂肪酸會由順式變成反式,因為反式構造四平八穩較穩定;把油氫化的好處在延長保鮮期,較不易酸敗,便於塗抹,形狀可固定或成乳狀,但卻 有產生反式脂肪酸的缺點。反式脂肪酸的另一個來源是微生物,如牛羊的反芻胃中的微生物,會把牧草發酵合成脂肪酸,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所以牛羊肉與油、牛 羊奶與奶油中就會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對健康有什麼壞處?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高者,可預測將來發生冠心疾病與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與心律不整及心臟病瘁死也有相關。反式脂肪酸對血脂的影響 雖不全一致,但大多數的研究結果是有不良影響,引起冠心疾病與糖尿病的可能的機轉有:

1. 上升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下降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造成兩者比   例的上升程度比飽和脂肪還糟。
2. 上升血液 Lp(a) ,此指標與冠心疾病、中風有關。
3. 上升血油。
4. 增加小而重的低密度脂蛋白。
5. 干擾必需脂肪酸代謝。
6 降低胰島素敏感度。
7. 反式脂肪酸的平日攝取量與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指標有正相關,而發炎反應是動脈硬化、糖尿病及多種癌症的起始。

反式脂肪酸的致癌性並未發現,可能只對某些人群較危險,如有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沒有用荷爾蒙補充治療的停經婦女若食用大量反式脂肪酸,大腸癌危險性增高兩倍。

把飯換成它就能多燃脂30%!營養師都吃這些提高代謝力

其實多吃地瓜好處多多,只是現在的人不知道地瓜的好處,以及怕放屁,所以都很少吃地瓜,但地瓜是很好的東西,從頭到尾都可以吃的歐,且營養含量很高,但糖尿病的最好還是少吃,避免血糖過高。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羨慕有些人怎麼吃都吃不胖嗎?愛吃又想要擁有易瘦體質,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代謝速率,才能將更多吃下的熱量消耗掉、避免它們變成體脂肪。當然,每個人天生的代謝力都會因為年齡、身高、基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後天的努力還是能夠幫助消耗熱量,像是運動,或是正確的飲食!只要跟著營養師多吃以下4類食物,你也能擁有高人一等的代謝力! 


1 地瓜:抗性澱粉 
紐約營養學者Marjorie Nolan Cohn指出,抗性澱粉無法被小腸消化,而會進入大腸並在那裡發酵生成有益的脂肪酸,阻礙身體燃燒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因此能讓身體利用最近攝取或原本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營養與代謝》雜誌中的一篇研究發現,將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的其中5.4%以抗性澱粉替代,就能夠增加餐脂肪燃燒達20~30%。 

除了地瓜以外,煮熟後放涼的米飯及馬鈴薯,以及未熟香蕉、糙米、大麥、玉米、豆類等食物中都含有抗性澱粉。 



2 鮪魚、鮭魚:優質蛋白質 
洛杉磯營養師Patricia Bannan則選擇蛋白質。她解釋,對身體來說,蛋白質比其他營養素更難分解、消化,因此能夠增加餐後的熱量燃燒最高達35%。 

每個人所需要的蛋白質量不同,一般的換算方法為: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0.8~1公克的蛋白質。最佳的食物來源包括:雞蛋、豆類、堅果、起司、脫水優格等。 

3 亞麻籽、奇亞籽:omega-3脂肪酸 
認證營養顧問Jennifer Salos認為,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籽、奇亞籽能夠藉由減少發炎、平衡血糖,使代謝機能快速運轉。她指出,當發炎情況減少,肌肉或關節的疼痛問題也會跟著減少,使人更願意從事有助提高代謝的運動;而穩定血糖則有助於控制食慾,讓人吃得較少卻仍感覺飽足,減低熱量攝取。 

此外,omega-3脂肪酸也能降低身體對瘦蛋白的抵抗性。而澳洲蒙納許大學的研究者曾發現,瘦蛋白不但是飽足感的訊號,也能夠增加燃脂的速度。 

4 椰子油:中鏈脂肪酸 
另外,Jennifer Salos也會使用椰子油來提高代謝。椰子油中的中鏈脂肪酸會以不同於一般脂肪的方式被代謝:它們會從消化道直接被送往肝臟,而且不會被儲存為脂肪,而是會被直接作為能量使用。除了加入飲品中增添風味,椰子油也能被用於炒菜、烘焙等烹調用途。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素食的好處與利益


    現代人多喜肉食,以致高血壓、糖尿病、腎結石、心臟病、血管硬化,以及癌症,紛紛出現。再以「提高智慧食品營養成分表」,明確列出素食的利益,供讀者自己去分析、比較,肉食與素食,誰優?誰劣?最後才以佛家慈悲的因果觀,明確的告訴讀者:「殺生食肉,實是惡業,必當受報無疑也。」文中更以現身說法,將自己年輕時期,食肉受報,跌斷左腿成為「跛腳法師」的經歷,據實的告訴讀者(見「結論」篇第二十四頁。)望大家以此為警惕。


     

    如何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呢?

    作者最近到雙和醫院做健檢,除了太胖跟骨質鈣不足外,其他的都好好的,就是低密度膽固醇(肉類與魚類含很多)還是過高,已經茹素將近兩年,為何還會如此呢?
     

    就是因為缺乏攝取高密度膽固醇,來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原因,於是在易素網找到如何提高高密度膽固醇相關的資訊,如下文章:

    此文轉載自 suiis 素易 / 如何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呢?

    過去有關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研究已經指出,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抽菸以及高膽固醇等都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險因子。當病人在診間接受醫師有關血脂的解說時,除了會特別提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與三酸甘油脂以外,也會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相對於前兩者,體內HDL-C越高,則相對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機會愈低。過去流行病學甚至指出,即使病人LDL-C的濃度不到100 mg/dl,如果HDL-C偏低,仍然有罹患心臟病與腦中風的危險。
    身體需要低密度脂蛋白(LDL)與高密度脂蛋白(HDL被稱為「好」膽固醇),這兩種類型的膽固醇。專家建議,一般人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應維持在5以下,但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時,則控制在4以下較佳。
    高密度膽固醇可以驅動膽固醇的逆運轉,幫助清除血管壁當中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將其帶回肝臟後經由膽汁與腸道排出體外,因此,血中HDL-C濃度愈高,愈能保持血管暢通,減少動脈硬化的機率。
    然而,該如何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呢?專家建議,有幾個生活方式改變可以幫助降低你的LDL膽固醇,也可以幫助你提高你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面列出了一些積極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已被證實具有積極的影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正確攝取脂肪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存在於脂肪的肉、全脂肪奶製品、奶油和雞蛋)會影響你的心臟健康,因為它可以增加您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趣的是,飽和脂肪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不足以抵消影響的LDL膽固醇。反式脂肪酸(存在於許多加工食品)不僅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選擇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食物,因為它們往往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當然,總脂肪量在你的飲食也很重要,應保持低於你的總熱量 3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良好的食物來源包括堅果和某些植物油(橄欖油、花生、亞麻籽)。
    • 身體變得更加活躍:定期運動可以幫助你減輕體重,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強你的肌肉和骨骼。定期的有氧運動(任何運動,如散步,慢跑或騎自行車)提高你的心跳率至少20到30分鐘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最近的研究顯示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重要的因素是持續時間運動,而不是強度。
    • 保持健康的體重即使減輕幾磅,就可以幫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這一點尤其重要,如果你超重部位集中在你的腹部。
    • Ω3選擇健康的油脂,如Ω3,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結合健康的Ω3脂肪酸(存在於亞麻籽)也將提高你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
    • 減少增血糖食物:英國研究人員指出,低血糖指數飲食的人有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這意味著消耗更多的蔬菜、豆類、酸奶和醋、少糖、少白麵包、少白土豆和少喝含糖軟飲料
    • 增加攝取可溶性纖維:燕麥、蔬菜、水果和豆類含有豐富可溶性纖維,每天至少兩份,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
    • 戒菸:吸菸會降低你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血液形成血栓的機會。戒菸可提升HDL-C達15~20%效果驚人!
    • 限制飲酒:如果你喝,限制你的酒精飲料男人每日不超過2杯和婦女每天1杯。適度飲用紅酒,可能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5%到15%,為了希望得到紅酒的好處又不想因酒精傷害身體,可改喝優質的無酒精紅酒。
    • 補充鎂每天400~800毫克的鎂,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防心臟肌肉痙攣,保持血液流動順暢,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跳。


    常見食用菇類-介紹與功效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食用菇類(中國與台灣)介紹與功用,菇類包含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與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基本營養與豆類相近),並多了很多豆類沒有的營養素與抗癌成分,並且不含豆類的皂素(會放屁的東西);不同的菇類也有不同的功效,有的補血、有的有易眼睛、有的抗癌、有的有易腸胃或腎等,可所謂功效非常齊全,並且每種菇類的味道與口感不盡相同,本人目前努力拼湊各種味道中,也希望大家多吃菇類來取代肉類。




    註:菇類被分類為惰性食物,對於靈修的人來說,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1. 肉類含人體無法生成的胺基酸?
    ANS: 肉類的確是含人體無法生成的氨基酸與蛋白質,但菇類也有,且更為充足與豐富。

    2. 是否可以以菇類取代肉品?
    ANS: 吃肉其實對身體害出很多,年紀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有感受,像是肌肉僵硬(人體PH值過酸的結果),且肉類的蛋白質會使鈣質加速流失(喝牛奶也會),其動物性脂肪對人體也是有害無益(高血壓),對消化來說,肉類對腸胃更是難以消化(肉類需2-3天消化,青菜水果需1天);如果想戒肉吃素,可以先從香菇吃起,會發現香菇比肉更為美味(請上網找食譜),且身體會更輕盈。

    3. 菇類的普林聽說很高?
    ANS: 菇類的普林比青菜高,比海鮮、牛肉、豬肉等肉類低很多,放心戒肉吃菇類吧。

    4. 菇類的價格便宜嗎?
    ANS: 菇類的價格比青菜高,比海鮮、牛肉、豬肉等肉類低一點,以目前比較貴的菇類像是姬松茸、紅菇菌、羊肚菌這三種菇類價格偏高(比肉高一些),其他菇類價位相對便宜些;乾貨菇類在台灣賣得很貴,中國雲南賣的價格相對應合理些(怕農藥而已)。

    影片出處:健康2.0 Youtube




    常見菇類介紹與功能:


    1.       金針菇
    2.       香菇
    3.       花菇
    4.       草菇
    5.       杏鮑菇
    6.       雙孢菇/洋菇
    7.       真姬菇/鴻喜菇
    8.       雪百菇
    營養:含豐富葉酸,適合惡性貧血或懷孕婦女食用。特色:用真菌變種後經菌種栽培馴化穩定,再用生物科技栽培技術改良,創造出潔白如雪、外形如花的全新食用菇種。口感:鮮脆嫩。
    9.       舞茸/舞菇
    10.   白精靈菇
    營養:含豐富榆菇多醣、氨基酸、維生素B群、葉酸與鈣、磷,另含非金屬元素硒,男性多攝取硒可防攝護腺癌。特色:外觀討喜,原產俄羅斯與中國大陸邊界,栽培溫度較低,約攝氏十度,栽培全程需控制溫濕度。口感:濕潤時稍微黏滑,煮食後嘗起來柔滑順口,菌柄脆鮮嫩,完全沒有菇腥味。
    11.   藍寶石菇/羅大力菇
    韓國特有品種,特殊的寶石藍。(目前種植顏色會因北、中、南的居住環境溫度高低而有所不同)肉質鮮美,口感滑順 有脆度 葉酸含量豐富。懷孕婦女及惡性貧血者可多補充葉酸。屬於營養高,熱量、低含有蛋白質、糖份,脂肪、維生素和鐵、鈣等微量元素 
    14.   柳松菇
    15.   滑仔菇
    17.   雞油菌
    18.   牛肝菌
    19.   猴頭菇
    20.   雞腿菇
    21.   羊肚菌
    22.   茶樹菇
    23.   紅菇
    24.   竹荪
    25.   干巴菌
    26.  黑木耳

    每天運動15分鐘效果

    一篇由台灣國衛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aiwan 的溫啟邦 Chi-Pang Wen 教授和他的合作團隊,發表在 2011 年 10 月 1 日 The Lancet 期刊的文章說:不運動的人,如果每天做 15 分鐘或每週 92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就可以減少死亡率 14%,或增加壽命 3 年。


    轉載自: ComeForHealth


    主要的衛生機構,例如美國疾管處 (CDC) 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都建議成年人每週做 150 分鐘的運動。但是大部份的人都沒有辦法做到這項每天 30 分鐘,每周 5 天的標準。”是否比這個建議少的某個運動量,也能夠獲取到大部分的健康利益?” 就是這篇溫啟邦文章所探討的重點。

    多單位合作,以台灣人口為對象的大型、長期的分析

    該研究團隊,還包括美國德州大學的 Xifeng Wu 教授,和台灣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 (MJ Health Management Institustion)”。研究者從 “美兆” 取得了 416,175 位參與者的健康和生活習慣的資料。這些資料涵蓋 1996-2008 年,共十二年。受試者在加入美兆時,填寫了包括他們每周的運動 (或體力活動) 的強度和時間長度,也填寫他們在工作時間的運動量。運動強度被分成 4 等:輕 (強度等同於慢走)、中 (快走)、強 (慢跑)、超強 (快跑)。

    研究者將受試者,根據其運動資料,分入 5 類,包括:不運動者 (每周少於一小時輕等活動)、低度運動者、中度運動者、高度運動者、和非常高度運動者。研究者觀察追蹤期間內每一組受試者的平均死亡率,並且根據死亡率的資料去推測他們的預期平均壽命;個案平均追蹤年數約8年。研究者也收集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工作體力消耗、吸煙、喝酒、空腹血糖、血壓、膽固醇、身體質量指數、糖尿病、癌症等資料。研究者統計、分析 “追蹤期間內五類受試者的死亡率和他們運動量之間的關係”,並且計算其預期壽命。

    不必 30 分鐘,每天中等強度的運動 15 分鐘,就能夠得到大部分的健康利益

    分析結果發現:
    • 以不運動者為基準,低度運動者的總死亡率減少了 14%,癌症死亡率減少 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減少 20%;進一步換算成預期壽命,低度運動者可以多活 3 年。
    • 低度運動者的平均運動量,差不多等於每周 92 分鐘快走;或差不多每天要行走 15 分鐘,每週六天;其行走速度為每 15 分鐘走完一公里 (大約每分鐘走 100 步)。
    • 如果每天以同樣的速度行走 30 分鐘,也就是說比低度運動者再多走 15 分鐘,則可以進一步減少總死亡率 4%、減少癌症死亡率 1%;壽命則再增加 1 年。
    • 以上的結果似乎與年齡層、性別、是否抽菸、體重、和是否有心臟病無關,都可以得到相類似的健康利益。
    • 如果每天以同樣的速度走路超過 30 分鐘,則每再增加 15 分鐘,會繼續減少總死亡率 4%,直到每天 100 分鐘為止,再多沒有更多好處。

    研究者評論說:
    • 國際衛生組織所推薦的每週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很難推行。例如,在美國只有 1/3 成年人能達到這個標準;而在台灣、日本、和中國,只有 20% 成年人能做到。
    • 這個臨床的結果和從前西方家的報導相當吻合,卻是第一次提議 “每天 15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六天,已經足夠得到運動所能帶來的大部分健康利益” 。
    • 在東亞,或許衛生機構應該改提倡較容易達到的每天 15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這一個減量過的運動標準,可能在世界其他國家也較容易被推行。如果因此能增加運動人口,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死亡率,而且可以減少各國因為照顧慢性疾病所帶來的財政壓力和社會貧富不均。

    溫啟邦教授對台灣記者發表的評論

    這篇 The Lancet 論文曾在其 8 月 16 日網路版登載,當日溫啟邦教授答台灣記者時,發表了進一步評論,包括:
    • 台灣高達五成四的成年人屬於不運動者 (是吸菸人口的 2 倍),且有二成二僅屬於低度運動者。25 歲到 44 歲運動量最少,其中高社經地位族群特別不愛運動。
    • 台灣人最常運動的是學生、中老年族,而社會中堅每 8 人只有 1 人有運動習慣;這和美國各年齡運動人口是隨年齡增加而遞減,大異其趣。
    • 運動是良藥,醫師開給病人的處方,應包括建議病人每天至少快走 15 分鐘;如果有半數的不運動者能動起來,就能促進健康,減少醫療支出,拯救全民健保的財務危機。

    結語

    有一篇 2010 年 4 月 26 日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同時有抽菸、缺乏運動、飲食失衡、喝酒過多,這四項不良習性的人,其壽命比起沒有不良習性者,縮短 12 年。有一篇 2009 年 BMJ 期刊發表的文章說,同時有抽菸、缺乏運動、飲食失衡等三樣不良習性的男性,其壽命平均縮短了 10 年左右。

    溫啟邦文章則說,單就運動習慣而言,不運動者如果能每天快走 15 分鐘,就可以因此增加壽命 3 年。假設一位不運動台灣人,願意從 25 歲到 65 歲每天快走 15 分鐘,那麼他一共要走 219,000 分鐘;但是它可以因此多活 3 年,即 1,576,800 分鐘。所以,每快走一分鐘可以多活 7.2 分鐘;哇!有這麼高的 7.2 倍報酬率! 



    早中晚最佳運動時段

    1.早晨活力期 AM6:00-AM10:00
    早上時的人體體溫最低,同時肌肉也最僵硬,此時你的心臟與血液必需要花最大的力氣才能將氧氣運送到肌肉。 因此,運動前早上的暖身運動很重要,可先做5-10分鐘的慢跑或是伸展運動,再接著做較高衝擊性的運動,如:網球、慢跑;或是延展性較高的運動,如:瑜珈或皮拉提斯。專家指出,在早晨7點到9點間運動的人,不但消耗更多熱量,而且可以在1整天中都能維持高基礎代謝率!想減肥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段最佳運動時機!但晨間運動是很有行動力的人才能做到,因為人都有偷懶的習性,要從溫暖的被窩爬起來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想要培養晨間運動習慣的你,除了動力還要有毅力喔!

    2.中午動力期 AM11:00-PM2:00

    此時體溫還在不斷升高,而在身體越溫暖時,肌肉的協調度與伸展性就會越佳,很快就能適應運動的節奏了。但別以為身體很熱,就可以跳過暖身運動!不可以直接跳過暖身運動來增加主運動的時間,如果沒有暖身運動,很容易受到運動傷害。午間運動要與中餐的前後1小時錯開,而且在中餐以輕食為佳,像是蘇打餅乾、優酪或是份量較少的便當。來不及早上動一動的人,就請利用中午時間吧!運動強度以溫和為佳,譬如,瑜珈、健走、太極或低衝擊有氧,盡量避免太累人的處方。這樣可以提升身體的敏銳度,同時還可以避免下午疲勞,讓你會有效率、更有活力地投入工作!

    3.晚間巔峰期 PM4:00-PM9:00

    人體體溫在黃昏4點到8點時最高,選擇此時運動,是最少發生運動傷害的時機。一定要在此時做肌力訓練!因為此時是肌肉最快速成長的時間,同時心肺運轉也會在此時達到高點,可以有效加快基礎代謝率。只要不在睡前3小時運動,就不用擔心晚上運動會影響睡眠,這可是已有專家證實過的喔!專家發現早上8點與黃昏4點做運動的人,後者比前者多9%的持久力。所以習慣晚上做運動的人,不但運動的時間較長,同時也增加燃燒脂肪的效率。晚上運動儘量避開晚餐前後1小時,以免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另外,也最好不要超過晚上9點做運動,否則還是有可能會影響睡眠的品質。



    一天中最佳運動時間
    運動健身已經成為席捲全球的熱潮。甚至在中午午休,也會有OFFICE的白領到附近的健身房運動。這樣運動對身體的健康有益嗎?一天當中到底什麼時間鍛煉最合適?外電報道,有運動與營養專家對此進行了全面研究。
      首先是飯後的一段時間應避免運動。因為飯後運動會:
     1.刺激腸胃:吃飽飯後進行運動,會給腸胃帶來機械性刺激,使腸胃內溶物左右、上下震動,可能引發嘔吐、胃痙攣等症狀。
     2.血流分配紊亂:吃飽飯後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當全身肌肉在運動時,也需要大量血液參與,於是就會奪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這種紊亂既影響運動效果又危害機體。
     3.影響運動效果:人體進食後體內副交感神經易受到抑制,此時機體若要鍛煉,運動效果會打折扣。
     4.飯後胰島素分泌上升,可抑制 脂肪的分解,能量的來源就受到限制。由於脂肪分解少, 減肥運動也不宜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研究發現,高強度運動可在飯後兩小時進行;中度運動應該安排在飯後一小時進行;輕度運動則在飯後半小時進行最合理。據此可以推出幾個最優運動時間段:
      早晨時段:晨起至早餐前
      上午時段:早餐後2小時至午餐前
      下午時段:午餐後2小時至晚餐前
      晚間時段:晚餐後2小時至睡前
      早鍛煉可降低血糖
      以上各時段運動都有利弊,如早晨時段: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時,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起來,這種急速變化可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並影響全天精神狀態,對健康有害。另外這個時段血糖正處於低水平,運動會消耗大量的血糖,容易導致低血糖的症狀。而在上下午時段運動,則又受上班、工作、家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體力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受機體「生物鐘」的控制,一般在傍晚達到高峰。比如,身體吸收氧氣量的最低點在下午600;心臟跳動和血壓的調節在下午500600之間最平衡,而身體嗅覺、觸覺、視覺等也在下午500700之間最敏感。因此,綜合來看傍晚鍛煉效果比較好。
      此外,人體在下午400700之間體內激素的活性也處於良好狀態,身體適應能力和神經的敏感性也最好。所以,專家提倡傍晚鍛煉,但在晚間時段,要注意運動強度,否則強度過高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妨礙入睡。
     


    何時才是最佳運動時間?
    科學家發現,下午3-6點是人體生理周期最適宜運動的黃金時間,因為受埋在下丘腦的生理周期節律的指揮,此時的人體體溫處于最高點,肌肉最暖和且最有彈性,人的反應快,力氣大,不易受傷,而脈搏跳動與血壓則最低。華盛頓大學研究指出,一般人下午2-4點體溫最高,之後就開始下降,反之,體溫在早上起床前3小時之內是最低的,如果運動,達不到最好效果。

    不過用不著斤斤計較于體溫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抓緊你能調配的時間去運動才更重要。畢竟即便真有適合的黃金時段但你卻無時間,那又有何用?

        對運動一族建議︰
        下午鍛煉族︰從生理科學角度而言,下午的身體反應最好,因為那時體溫最高,肌肉最柔軟;放松族︰如果你運動是為了紓壓放松,任何時間舒緩的運動都適宜。


    近日,美國醫學博士網站稱,最佳鍛煉時間因人而異,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規律、生物鐘和工作性質,培養出每天最佳的運動時間。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很多人也因此選擇在早晨運動。其實,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在凌晨4點到早上9點之間,二氧化碳反流,空氣質量並不好。另外,早晨人體的血液黏稠度較高,尤其是那些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起早運動對身體很不利。但現在很多人工作較忙,隻有早上有時間,所以還是有不少人選擇早上鍛煉。此時,就需要特別注意了,鍛煉前最好喝上一杯水,以稀釋血液、降低黏稠度。此外,要選擇遠離樹木繁茂的地方,盡量去背風和向陽的開闊地帶,鍛煉時間40分鐘左右即可。

    在我們傳統觀念裡,吃過午飯應該午睡一會兒。其實,在午后的2點到4點,人體運動能力達到高峰。而且此時陽光充足、溫度適宜、風力較小,w是鍛煉的最佳時間段。不過,最好午飯后1小時再鍛煉,否則就會影響我們的腸胃消化功能。
    如果你想減肥,最好選在晚上鍛煉。晚上運動能幫助食物更快地消化,不會使脂肪囤積在體內。但是,無論強度大或小的運動,都會使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所以,運動后過1小時再睡覺。

    需要提醒的是,無論你選擇什麼時間鍛煉,喝水都是不能忽視的關鍵細節。早晨鍛煉的人們,每20分鐘要喝點水,一次喝120毫升為宜。午后和晚上的鍛煉,強度比早上大,身體消耗的能量和水分也較多,要補充200毫升的水。同時,我們不能等到感覺口渴的時候才喝水,這時候身體已經缺水了。此外,運動后最好不要暴飲,要一口一口地喝,以減輕心臟負擔。還可以准備點鹽糖水、蜂蜜水或運動飲料,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恢復體力